豪门大乱淫交小说_免费的看黄网站_男人扒美女衣服摸全身_68日本xxxxxxxxx777

熱線電話
400-920-9994

老北京居民多年來四次搬家記錄時代變遷的過程

來源:未知日期:2019-10-05 瀏覽:
早些年,搬家麻煩又費勁,人們想想就頭疼,好在后來有了搬家公司,打個電話,便能輕松搞定,再不用欠親朋好友的人情。74歲老北京盧女士的四次搬家,記錄了這個變化過程。

第一次搬家

盧女士口述:小時候跟父母住在海淀區(qū)的一個大院里,第一次搬家是上初中那年,從筒子樓搬進單元樓。那年,父母從單位食堂鍋爐房借了輛拉煤的手推車,和自行車一起,大包小包一趟一趟地運。搬的時候主要靠家里人,當然也有熱心的鄰居來幫忙,一天下來,累個賊死。

手推車一趟一趟運

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北京城,搬家這種體力活還不興“花錢買服務”,都是靠發(fā)動親朋好友來幫忙。那時候,人們多住在單位大院或者平房小院,街坊四鄰低頭不見抬頭見,彼此非常熟悉,聽說誰要搬家,也都樂于去搭把手,尤其是那些住在胡同里的居民,假如有一家搬家,全院都會跟著忙活。不過,無論哪家搬,都得從頭累到尾,沒跑兒。

1952年10月28日,《北京日報》3版,一首署名為人民印刷廠工人的詩《搬家住新房》,形象描述了當年人們歡天喜地搬家的情景,也能看出那會兒搬家主要靠自己和親朋好友。

本報1958年4月8日曾刊登文章《一家事全院忙》,文中提到,家住西單區(qū)皮庫胡同三十四號的張老太太要搬家,和她住同一個院的鄰居們都來幫著整理東西、搬零星物件、抬大件,頃刻之間,三輪車座位上下都填滿了東西,從早晨9點直到下午4點半,三輪車從皮庫胡同到大沙果胡同往返了六七趟,大家一直幫忙裝卸、抬搬,好不容易搬完了。

查看老報紙后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在那個年代,三輪車是京城老百姓搬家的最重要運輸工具。本報1962年9月6日二版曾刊登文章《關于三輪車》,里面提到,在街頭,人們經(jīng)常可以看到拉著家具的三輪車在面前駛過。一般來說,不是特別笨重的物件,不管形狀、體積如何,三輪車總是有辦法運走的。當時,住戶搬家,東西比較多,若用大汽車拉,運價較高,不太經(jīng)濟;換成出租汽車,有些問題也是解決不了的。相比之下,被譽為“三大件”之一的自行車反而沒那么重要,畢竟,自行車只能運些零碎的小東西。

第二次搬家

盧女士口述:成家立業(yè),單位也給分了一間小平房。1986年,住房條件改善,從西直門搬到昔日的宣武區(qū)下斜街,一間小平房換成了兩居室。搬家路程不近,孩子又小,實在不方便 ,于是托關系借了兩輛130,床、箱子、大衣柜、煤氣罐什么的,一趟齊活。當然,搬,還得靠自己,為此,特意從親戚家請了兩位“壯勞力”。

托關系借了兩輛130

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,京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,家里的物件兒也越來越豐富,像冰箱、電視、洗衣機這些大件兒,都慢慢進入普通家庭,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,這卻給搬家運輸增添了不少麻煩。

當時,一些單位對于職工搬家會酌情予以照顧,比如派車、派人手幫忙,還有的人是自己托關系,從自己或別的單位借車使用。但是,能找到車用來搬家的人畢竟是少數(shù),更多的家庭享受不到這種“福利”。

為給居民搬家提供便利,工商部門開始給個體三輪車工頒發(fā)營業(yè)執(zhí)照。本報1980年8月24日頭版曾刊發(fā)文章《為群眾運家具、搬家等送方便 36名個體三輪車工領到營業(yè)執(zhí)照》,報道了東城區(qū)工商行政管理局給本市第一批36名個體三輪車工發(fā)營業(yè)執(zhí)照的新聞。因為歷史原因被砍掉的個體三輪車工重新回歸,他們被安排在東華門、東單、北新橋、和平里四個站上,按照國家規(guī)定的統(tǒng)一運價收費,從事貨運業(yè)務,這樣,既方便了群眾,又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(yè)和生活困難,國家還增加了稅收。


1980年8月24日,《北京日報》頭版。為群眾運家具、搬家等送方便 36名個體三輪車工領到營業(yè)執(zhí)照

盡管當時搬家公司尚未出現(xiàn),但這項社會需求已日益強烈。1985年4月6日,本報駐東京記者以《搬家公司——安全迅速》為題,通過“日本服務行業(yè)見聞”的形式,報道了日本“搬家中心”提供搬家服務的消息,讓北京的老百姓知道,原來搬家也可以不費事兒。

第三次搬家

盧女士口述:1990年,一家人從老宣武搬到海淀區(qū)廠洼地區(qū)一小區(qū),兩居室變成了三居室。房子越住越大,搬家的方式也在改變,這不,給搬家公司打一個電話,一切就輕松搞定了。

一個電話,搬家公司來搞定

上世紀80年代末、90年代初,本市住宅建設進入高潮,每年都要建成500萬平方米的住宅,每年都要有10多萬戶居民遷入新居,搬家成為京城特有的一道風景。

在這種大背景下,搬家公司應運而生。1988年2月11日,本報在頭版中心區(qū)位置以《解決居民“搬家難”利康搬家公司明起營業(yè)》為題,報道了本市首個搬家公司營業(yè)的消息。文中寫道,只要與這家公司電話預約,公司就會事先派人送去“搬家箱”,然后按約定時間派車、派人,一次搬清。而且,這家公司制定了較低的收費標準,一般住兩居室的居民,在城近郊七個區(qū)內(nèi)搬遷,收費不超過150元。

據(jù)本報報道,那一年,寫有利康搬家公司的130汽車出現(xiàn)在北京街頭,當年便為近1萬戶市民解決了喬遷之憂。而本報1998年6月10日頭版刊登的報道《要搬家找利康》顯示:從1988年到1998年的十年內(nèi),利康搬家公司共為50萬戶居民搬了家,這家公司也從一個最初只有兩輛130汽車、8個人的小公司發(fā)展成為擁有專業(yè)車輛120部、近千名員工、總資產(chǎn)2000萬元的中型企業(yè)了。

事實上,自利康搬家公司成立之后,各類搬家公司也相繼出現(xiàn),截至1998年,全北京已有搬家公司200多家,搬家車輛約1200部,按每天出車1000輛、每天一輛車搬一戶計算,一年就能搬36萬戶。

時至今日,搬家公司已從最初的新鮮事物,成為一種有規(guī)模的服務行業(yè),幾乎每個家庭搬家都要找搬家公司,人們再也不必麻煩親朋好友上門幫忙,更不用怕欠人情在搬完家當天強打精神請客吃飯了。連大學生們也看中這種方式,將其納入?yún)⑴c社會實踐的項目。本報1990年1月1日頭版,就以《大學生搬家隊》為題,報道了中國地質(zhì)大學學生為教授搬家的事,用學生發(fā)起人的話說:“搬家活動像一扇窗口,使我們更多地了解了老師、了解了社會。”

劉心武為利康“寫”廣告語

最初利康公司是沒有做過廣告的,可他們的客戶源源不斷。作家劉心武在“利康”為他搬家后,在回執(zhí)單上寫了一句話:“要搬家,找利康”。沒想到這句話在京城不脛而走,成了該公司的一句最響亮的廣告語。再后來,這句話不僅僅是句廣告語,也成了京城百姓生活中的一個選擇。

胡絜青送利康職工對子

老舍夫人胡絜青和利康搬家公司是好朋友,他們的友情就是通過搬家建立起來的。

她家的藏書多,字畫多,還有許多古玩、工藝品、盆栽鮮花及大小家具等,搬起來格外費力。搬家工人小心翼翼,大包小包一件件打理好,整整忙活了一天。不管女主人怎樣熱情地端茶遞煙,他們卻茶沒喝一口,煙沒抽一支。結賬時,胡絜青過意不去,一定要多付100元,利康職工堅決不收,感動得她當即揮毫題寫了一副對子:春風送暖搬家賴利康,大地回春奮志正民俗。

第四次搬家

盧女士口述:住房改革,單位早已不分房,為了提升居住質(zhì)量,2010年在豐臺區(qū)買了商品房,以前90多平方米的小三居換成了125平方米的帶有雙衛(wèi)的大三居。最為方便的是,這回搬家,不但可以找搬家公司,連保潔、扔破爛都有“一條龍”服務,越來越省心了。

搬家保潔“一條龍”

進入新世紀,搬家公司已經(jīng)非常普及,而伴隨著拆遷腳步的加快以及人們改善居住條件的愿望日益迫切,與搬家配套的服務也一步步跟了上來。
0
首頁
電話
短信
聯(lián)系